搜索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  五位一体建设 |  党的建设 |  重点工作 |  地委文件 |  干部人事 |  民族团结 |  援藏专栏 |  人民团体工作| 视频中心| 各县动态 |  区内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援藏专栏--援藏动态
携手描绘雪域高原美好画卷 纪念对口援藏20周年系列述评之十
来源:阿里网编辑部  更新时间:2015-01-28  作者: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八月的西藏,草绿树茂,山清水秀,大地充满勃勃生机;

    八月的高原,牧歌悠扬,游人如织,万物蕴育无限希望。

    这是一片奇迹绵绵的高天厚土,这是一个跨越发展的时代,这是一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绘就的美好画卷。

    当我们把历史的指针拨回到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进一步完善对口援藏办法,把支援的时间在原定基础上再延长10年,并增加了3个省和 15家中央重要骨干企业参加对口援藏工作,把受援对象扩大到西藏所有县(市、区)。两年后,中央又增加了2家企业对口援藏。由此,基本形成了17个省市和 17家央企对口支援西藏7个地市、全部县市区的格局。

    也正是从那时起,助推西藏跨越式发展和更深层变革的援藏队伍中,又多了一股强劲的力量。17家中央骨干企业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不负使命,肩负重托,为西藏 的建设和发展持续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一批又一批中央骨干企业援藏干部和中央国家机关、内地援藏省份援藏干部一起主动融入西藏,融入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中, 继承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在雪域高原的辽阔土地上,甩开膀子,奋勇向前,奏响了一曲曲凯 歌,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书写了一幅幅灿烂辉煌的瑰丽诗篇。

    刨“穷根”、问“穷底”——

  始终是援藏干部们最大的关注,最重的着力点

    西藏地域辽阔,地势复杂。受制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各地发展状况不尽相同。我区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得出的一个最基本的结论是,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搞笼 统化,更不能不切实际地瞎折腾,要因地制宜,脱贫的方案和路径既要立足当下,又要放眼长远,更要符合当地老百姓的“口味”。要做到这些,虽然具体的措施不 尽相同,但是总体上都需要一个共同的工作抓手——实地考察和调研,找到和找准穷的根源。

    对于初上高原的援藏干部们来说,更需要在第一时间补足功课,把区情、县情、乡情、村情弄清弄实,第一时间找到援藏工作开展和落实的切入口。

    于是,经常下乡、融入基层成为援藏干部们的工作常态;蹲点调研、问计于民成为援藏干部们的工作抓手;“刨穷根,问穷底”成为17家央企和援藏干部们最大的关注、最重的着力点。

    中粮集团第四批援藏干部、洛扎县县委副书记李国伟告诉记者,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找到他们“穷的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稳住贫困群众的心。在此基础上,也才能依据当地的实际,共同谋划发展致富之路。

    洛扎县边巴乡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就是这位连续两批对口支援洛扎县的援藏干部一手搞起来的——

    在乡里调研时,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阿妈背着沉重的青稞去相邻的措美县磨糌粑,李国伟感到十分惊讶。经过调查摸底,他发现,整个边巴乡竟然没有一家磨面 房,群众每次磨面都得跑到邻县去,不但耗费了人力物力,也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特别到农忙季节,给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本身就是“粮食官”的李国伟,对粮食加工问题自然比别人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回到县里,李国伟立即与同是援藏干部的好友、洛扎县副县长张岂凡商量,把情况向中粮集团作了汇报。

    资金很快打了过来,厂房建起来了,人员也落实了……边巴乡群众有了自己的磨面房。

    “现在我们再也不用跑那么远的路去磨糌粑了。相反,因为我们这的技术先进,附近的群众还到我们这里来磨糌粑呢!”边巴乡党委书记次仁多吉自豪地告诉记者。

    换粮、搬迁、改水、补充维生素、异地育人、扶贫开发等一系列措施的制定,让我国大骨节病多发病区之一的边坝县有效遏制了病魔的肆虐。过去的10多年间,边 坝县实施了以非病区的大米代替病区青稞的“大米行动”,大骨节病患者锐减,尤其是儿童新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这一重大突破不仅让祖祖辈辈饱受大骨节困扰和折 磨的边坝群众重新举起充满希望的“吉祥火炬”(边坝,藏语意为“吉祥的火炬”),也使他们逐渐突破因病致贫返贫的藩篱,走向幸福富裕的生活。

    谈起这一称得上是世界壮举的巨大变化,中国电信第六批援藏干部、边坝县县委副书记付强刚毅的表情显得有些动容:“十二年来,中国电信和边坝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付强介绍说,边坝县的11个乡镇中,9个乡镇都有不同程度的大骨节病患者。从2000年开始,县里开始换粮试点工作。从2002年开始,对口援藏的中国电 信集团,一到边坝就立即融入到抗击大骨节病的行动中。为让这个项目取得实效,中国电信设立了“一元基金”计划,从2002年开始,发动60万名员工每月捐 款1元钱,每年为大骨节病区的0至15岁儿童少年援助大米200吨。如今,12年过去了,中国电信仅公益援助计划已经累计价值达1000多万元。

    与此同时,中国电信还专门拿出资金,协助边坝县在病区修建安居房209套,改善了1254人的居住条件;对8个大骨节病高发村实施了异地搬迁;对14个村 进行改水,使7000多人受益;对3454名小学生实行寄宿制,改变了他们的膳食结构。此外,开展优生优育6376人次、健康教育140379人次,并将 1930名大骨节病致残人员纳入农村低保范畴。

    于无声处撒大爱,点点滴滴见真情。让广大群众彻底摆脱贫困,是广大援藏干部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关注,这些共同的关注与基层农牧民的心声紧紧联在 一起。在援藏干部当中,有被当地百姓称为“米面油书记”的国家电网第三批援藏干部、措勤县原县委书记刘道新,有被群众誉为“钢铁为民官”的上海宝钢第三批 援藏干部刘华平、谈爱国……

    “住”下来、“富”起来——

    始终是援藏干部们最现实的思考,最真切的希望

    “家”的最基本的标志是什么?

    唐代诗人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有房才算有家,有家,才会有温暖。要想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富起来,首先得让他们住下来。住安稳了,致富才有根基。

    2012年12月,那曲地区首个牧区小康示范新村竣工入住仪式在聂荣县色庆乡帕玉村举行。这个由神华集团援助1481.38万元、总投资1604.74万 元的新村,从整体布局、房屋结构到公共场地、配套设施,全部按照现代新村模式规划设计,按8级以上抗震标准建设,并实施了暖廊、围墙、大门等附属工程及安 全饮水、广播电视等配套工程。

    站在干净整洁的村口,聂荣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荣权坦诚地告诉记者,帕玉村能成为今天的模样,之前真是没有想到过。

    王荣权介绍,帕玉村是1994年5月由色庆乡最贫困的18户牧户搬迁到帕玉扶贫点建起来的。过去,该村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之生产经营经验不足,一直难脱贫困帽子,一度成为聂荣有名的懒汉村、贫困村。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神华集团第四、第五批援藏干部、聂荣县委常务副书记宋世珍向县里建议,“援藏项目应向农牧区倾斜,应突出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要让群众富起来,得先让他们住下来。”

    仅从2007年至今,神华集团就先后投入资金2亿多元,安排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教育、卫生、能源、交通等各类项目100多个。

    如今的帕玉村,通过走合作化道路,将该村丰富的牧草资源、优质畜产品资源和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区位条件转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不仅实现了全村集体脱贫的 目标,而且到2013年底,全村总收入达到70.54万元,人均现金收入达7926元,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144.7万元。

    “要让贫困群众住下来,不但需要房子,关键还得相关的配套工程和基础设施。”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援藏干部、尼玛县原县委副书记王江涛对这一问题有着更深的思考。

    2014年新年伊始,中海油新一轮的援藏项目就已经确定,“经过与尼玛县联席会议讨论,公司确定了四大项目,包括尼玛镇四村小康新村续建、尼玛县完小改扩 建、那曲尼玛宾馆升级改造、县城泾开路道路项目,计划投资2500万元。”中海油慈善公益事业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援助实施农牧民定点工程时,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项目推行速度,中海油决定把每年500万元的援藏资金与国家投资、县财政配套资金捆绑使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

    尼玛县申亚乡五村贫困户罗松扎西住上新房后,家里的老阿爸握住王江涛的手激动得老泪纵横:“感谢你们给我们建了这么好的房子,这在过去我们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啊!”

    中央对口支援西藏工作重大决策实施以来,包括17家中央企业在内的援藏大军,无一不在下大力气持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20年来,在各对口援藏 中央机关、援藏省市和援藏企业的不懈努力下,雪域高原发生了“当惊世界殊”的巨大变化,各对口受援县的基础设施不仅逐渐齐全,也正日益缩短与内地的差异, 逐步走向现代化。在这些项目中,有中国电信在边坝县实施的美丽乡村计划,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在尼玛县实施的“三牧”援助计划,中远集团在洛隆县实施的教育优 先投入计划,中国一汽在左贡县实施的医院修建项目……
   有近虑,更重远忧——

    始终是援藏干部们最长远的放眼,最根本的目标
 
    “央企援藏,关键是要把企业的特质发挥出来,说到底就是要把企业自身的实际与县里的实际结合起来,教会群众在自己的土地上调整结构,从而会赚钱、能赚钱、多赚钱。”中国移动第八批援藏干部、改则县县委副书记马良山进藏之前已经对援藏工作思路有了自己的思考。

    改则县是阿里地区第一大牧业县,同时也是阿里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县之一。加之长久以来大部分牧民传统放牧方式,草场植被破坏较为严重,曾一度面临“无草可 牧”的困境。为尽快恢复草场植被,提高草场产量,调整牧业结构,中国移动在改则县过去开展的人工种草的基础上,注重提升人工种草的科技含量。10多年来, 共投资600多万元,建设人工种草项目470亩,硬化水渠7000米。2010年以来,还先后邀请中国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在改则县开展了土质、水质分 析,在西藏率先成功引入了免耕播种技术和种子包衣技术,并首次规模引入黑麦、紫花苜蓿等多年生、高营养的牧草品种。这一项目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日益突出 的草畜平衡矛盾,强化了防抗灾应急工作能力,减轻了自然灾害对百姓带来的牧业损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该县70多万牲畜冬季补饲和抗灾饲草料紧缺等方面的问 题,进一步将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牧民群众收入有机衔接,加快了牧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在广袤的雪域高原,从调整产业结构尝到甜头的不止改则县牧民群众——

    2008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投资近200万元在邦达草原实施人工种草200余亩,建立起牦牛短期育肥基地,为当地特色牦牛产业注入了活力;

    上海宝钢集团投资240万元在仲巴县建起蔬菜大棚,并对管理和种植人员进行培训,既改善了干部群众吃新鲜菜难的问题,又为当地群众打开了一道创收之门。

    “一代富不算富,代代富才算富。援藏绝不是“面子工程”,也不是只解决一代人的暂时的温饱和富裕问题,而是要不断地增强西藏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地增强西藏 的‘造血’能力。援藏不仅要有近虑,还要有远忧。”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援藏干部、岗巴县委副书记黄巍道出了援藏干部的共识。

    关注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几乎是所有援藏中央企业的关注——

    由中铝公司援藏干部发起成立的“中铝——格桑花”教育基金,专项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学生和为察雅县教育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中铝公司总部还决定每年注入100万元资金,力争到今年底使此项基金规模扩大到500万元以上;

    由中国移动分别投资600万元、476万元、800万元的改则县初级中学、第一完小和第二完小建设项目,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还有,救助先心病患儿,吸纳西藏籍大学生就业,选派专业人员到区外培训,等等。

    援藏领域和内涵的不断拓展,不仅为年轻的一代铺就了美好的前程,同时,一大批积极转变观念、掌握先进科技的“致富能人”正在成为助推西藏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已经或正成为“带不走的队伍”,带领乡亲们描绘着西藏美好明天的绚丽图景。

 

责任编辑:贡觉群培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中共阿里地委宣传部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